朝廷聽了高的建議后,十年大見成效,因功加升監察御史,后任太常博士。崇慶初(公元1212年)改工部侍郎兼直學士、后任中都留守兼本路兵馬部總管、平章政事,棄中都南奔時殉職。 東阿信息港dexxg.com編輯中心獲悉
13.慷慨助賑趙得和
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,我們每天早晨迎來新的一天。近日回到班上,同事們在聊高霖的事情,真是屌爆了。姜樓鄉有個廣糧門村.廣糧門過去并不叫這個村名,而是叫馬曹集。公元 1392年,有一個姓趙名得和的人從山東青州府樂安縣(今廣饒)遷來落戶。當時這一帶由于元末明初的頻繁戰爭,造成土地荒動荒蕪,人煙稀少。趙得和由樂安遷來后,勤儉持家,辛勤耕作,使大片的荒原變成良田。經過四十余年的艱苦奮斗,趙氏一門家道興旺,糧豐倉滿,為當地一首戶。公元1413年,發生特大災荒,餓殍遍野,赤地千里。趙得和親眼目睹百姓受難的慘景,慷慨開倉,捐贈豆谷7500石,交官府賑濟一州五縣之災民,拯救無數處于垂危之中的百姓度過災荒之年。后來縣府官吏把趙得和的義舉奏報朝廷。明英宗頗加獎賞,并敕旌義民稱號。趙得和不負眾望,又將白麻二千,進貢皇上。明英宗為此封他為戶部員外郎,并為其建廣糧門牌坊一座,“賜御制旌言敕石,永示褒獎”。
不管女大學生、白領圈子,互聯網基因過重的氛圍,開啟了人人自媒體的時代。只可惜求勝心切,用力過猛,最近高霖事情引爆全場。不過坦率的講,我也是在網絡上收集下面內容。趙得和原居村莊馬曹集,于廣糧門牌坊建成后,改名為廣糧門,沿用至今,已有500余年的歷史了。目前,廣糧門牌坊早已毀棄.但明英宗所頒發的“圣旨旌表碑”仍保存至今,F將碑文抄錄如下:山東兗州府東阿縣民趙得和:國家施仁養民,爾能出豆谷七千五百石,用助賑濟。有司以聞,朕用嘉之。今特賜敕獎諭,勞以羊酒,旌為義民,仍免本戶雜派差役四年。尚允蹈忠厚,表勵鄉俗,用副朝廷,褒嘉之意,欽哉故敕。(明)正統十一年 月二十一日